临汾燃气公司常态化开展精细安检工作纪实_技术资料_爱游戏ayx下载平台/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资料

技术资料

临汾燃气公司常态化开展精细安检工作纪实

作者:技术资料  时间:2023-11-30 08:57:05


  专注的目光从粗细不一的管道、大大小小的仪表上一一扫过,手上运笔如飞,记录下压力、温度、时间等数据……5月13日下午5时30分,临汾市区向阳西路的一座燃气调压站里,临汾燃气公司管线所调压班班长刘园园正在对眼前的调压设施进行精密检查。这是当天下午他安检的第5座调压站。

  当晚7时许,临汾市区中骏四期小区,北城管理站抄收班班长代能能正穿梭在楼宇之间,利用这段“用户家中有人的时间”进行户内安检,为用户安全用气保驾护航。

  精细化安全检查是保障安全供气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临汾燃气公司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加强事故风险防范、消除各种安全风险隐患为目标,开展了多次安全检查、专项检查,实现了精细安检常态化。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董勇说:“我们要求安全检查全方面覆盖、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全力以赴确保广大市民安全稳定用气。”

  截至目前,该公司今年已累计完成地下管线次,“煤改气”区域燃气设施检查27次,入户安检11.2万余户。

  “把安检常态化,把各项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实行‘谁检查、谁负责、谁签字’,将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市区燃气输配管网安全运作。”公司经理杨建峰提出明确要求。

  临汾燃气公司制定了具体的安全检查方案,部署安全检查计划、内容,涉及燃气工程项目施工单位、燃气管线及设施、燃气居民用户、门站等各个方面。

  “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落实没有?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查了没有?实施工程的方案中的安全措施全不全?”在公司基建部的碰头会上,部门负责人耿林虎向施工管理员队伍说,“安全是红线,谁都不能掉以轻心。”

  在五一路快速通道配套燃气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警示标识一应俱全,实施工程人员防护设施应有尽有,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严格按照各项要求做。施工管理员黄刚说:“现场管理,先管安全,尤其是细节问题绝对不敷衍、不凑合。”

  交叉施工,闻令而动是五一路燃气工程项目施工的典型特点。每次施工开始时,黄刚会把所有的安全细节审视一遍。“支护有没有到位?防护有没有落实?只有亲眼看到,心里才有底。”他说,燃气施工必须把安全摆在首要位置。

  涝洰河大桥下这片区域,巡检员张斌每年都要往返数百次。他负责的区域涉及到管线穿过高速公路和河流,是管线巡检的重点区域。“五一”假期期间,他利用两天时间进行了一次精细巡检,确保管线正常运行。他说:“一条主管线,承担的是数万家庭的生活用气,决不能掉以轻心。”

  公司管线所组织巡检人员对所有燃气管线、燃气设施及周围环境进行安全检查,重点做好中压、低压燃气管线和阀门的检查,同时检查了市区各类燃气井盖。副所长郭志芳说:“我们重点检查穿越高速公路、高铁大桥、河流和人员密集场所的燃气管线,重点区域重点对待,确保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隐患,第一时间处理到位。”

  调压器运行是不是正常,压力是否在规定范围内?远传传输信号是不是正确,有无漏气现象?阀门是否启闭良好、运行自如?连日来,管线所调压班对市区所有调压站进行了全面精细安检。班长刘园园说:“调压站是城市燃气输配系统进入用户家中的最后一关,每一座调压站都涉及成千上万户的供气,保障调压设备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同时,公司对全部经营场所、库房以及物资储备情况做了全面检查。对查出的各种隐患,要求在最短时间之内完成整改、消除隐患。

  “您好!最近燃气使用方面没什么问题吧?”5月12日晚,市区公路局小区,身着蓝色工装的代能能敲响用户李大妈家房门,亲切地询问。

  双方都很熟稔。李大妈说:“代能能是熟人,每次来家里都检查我家的管子漏不漏气。去年一段时间,我腿疼行动不便,她还帮我跑腿儿交燃气费,服务特别贴心。”

  走进厨房,代能能拿出手持检漏仪,从燃气表的接口到旋塞、阀门,再到连接软管,一寸一寸细细检查。

  “前段时间依据疫情防控形势,我们暂停了入户检查。最近恢复入户检查后,我们就抓紧时间,加班加点进行这项工作,保障用户的户内用气安全。”代能能说,检查的重点在于燃气管道穿墙、穿楼板及引入管穿越地下室、半地下室内的管道有无腐蚀及漏气现象,燃气表前后各接口有无漏气等。

  除了加快入户安检,连日来,临汾燃气公司组织技术人员,对市区的学校、商业区、办公楼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燃气设施进行了全面安检。

  屯里门站是市区供气的第一道关口。5月9日晚6时许,站长李建亮走进门站值守夜班,第一件事就是走进场站对调压设备做检查。他说:“我们每小时巡检一次,确保设备时刻处于稳定运作时的状态。”

  天然气是广大市民的基本生活要素之一。目前,市区各类燃气用户已达30余万户,临汾燃气公司把安全放在首位,努力保障家家户户灶台上的那“一抹蓝”。(柴云祥)